初见张远霞,不高的个头、娇小的身材、清瘦的面庞,很难把她与职业农民这个身份联系到一起。
“我今年养蚕63张,春季养了30张,夏季10张,秋季还有20多张。”她的这番话更是让笔者惊呆,带着好奇与疑问,我们开始了对张远霞的采访。
现年42岁的张远霞,家住旬阳县麻坪镇李家河村1组,是旬阳县政府今年9月12日在庆祝丰收节系列活动主会场表彰的“十佳职业农民”。
“今天下雨,进不了桑地,只能在家里干干零碎活。我采用的是省力节本养蚕技术和设备,一张蚕能节省成本600元左右,这些蚕箔是用来装小蚕的,大了之后就放在蚕台上养。器具用之前、用完之后都要消毒,像这种蚕箔,我家就有300个,塑料折簇50多捆,蚕台20个。”不久前,张远霞一边用水枪清洗蚕箔,一边与我们交谈。看我一脸好奇的样子,她耐心解释起来。
“前些年娃小,想出去打工,根本走不开,想在本地干活又难找。养蚕这个活时间灵活不受限制,也能照顾家,所以用心学习并坚持下来。”说话间,张远霞带我们来到蚕室。三间近100平方米的屋子,放满了蚕床,高度在4-6层不等。蚕宝们正晃动着脑袋,大口享用午餐。
“在不同季节养蚕,不仅要根据天气调控温度、通风,还要做好消毒,这些细节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县蚕桑站的专家孔祥江每年都来指导。”张远霞说。
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她一边摸索总结经验,一边参加县农业部门、供销社组织的集中培训,在孔祥江的指导下引进全国首推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采用省力节本养蚕技术,不仅自己成为养蚕能手,还带动家人和乡亲们一起学习、共同发展产业。
“这几个蚕室只是一部分,河对门还有120多平方米的活动板房。蚕这东西娇贵,胃口也大,所以我们种植桑树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现有43亩。”说话间,张远霞又带着我们往河对岸的蚕室走去。
10多年前只敢养2张蚕种的张远霞,如今年养蚕达到每年60多张,春、夏、秋从未间断,养蚕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仅今年春季,养蚕收入就达5万余元。
要想桑树枝繁叶茂,必须定期施肥修剪,而鸡粪是天然农家肥,养蚕规模不断扩大的张远霞到汉滨、石泉参观学习后,又萌生了养鸡的想法。2015年,夫妻俩牵头成立旬阳县荣福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率先发展桑园养鸡。
凌晨三点准时起床,将头天摘好的桑叶铺满蚕床,三个小时后,所有的蚕宝都吃上了新鲜桑叶。六点,叫醒正在上一年级的儿子,丈夫送孩子上学,张远霞将提前拌好的饲料从仓库扛到河对面的鸡舍,倒进鸡槽。八点,太阳刚刚升起,张远霞早已来到桑园,手脚麻利摘起桑叶,为蚕宝们储备下午的口粮。
每天的劳作从凌晨开始,简单忙碌地重复着,养蚕13年、养鸡5年,瘦小的张远霞练就了男人般的气力,扛起120斤装的玉米饲料轻而易举。把养蚕、养鸡当成职业来做,距离梦想也越来越近。蚕桑产业稳步发展,桑园养鸡达到3万只,去年丈夫周荣富被表彰为全市养蚕状元,今秋张远霞被县政府表彰为十佳职业农民。
养蚕忙季,张远霞会请周围贫困户来干活,一天100元,还管一顿饭。今年春季,共为 6户贫困户发放工资 4000 多元。熟练的养蚕技术,泼辣热情的性格,周围有20多户群众放心让张远霞代养幼蚕,度过前期危险期后,再移回家养殖。不仅如此,她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鸡苗、饲料加工、技术指导和代销服务。甘溪、麻坪两个镇40多户群众在她的帮扶下养蚕、养鸡。
“‘虫’刚孵出来的时候,非常小,我们老两口老眼昏花,根本看不见,对温度又把握不准,成活率不高。霞娃子心好,每次都是她代我们养到‘二眠’后,我们再接回家养。”李家河村1组贫困户李家良养蚕5张,今年收入一万多元,对张远霞的帮助充满感激。
李家河村低保贫困户王兴福是个残疾人,30多岁,父母年事已高,媳妇患病。张远霞帮其代养蚕5张,提供鸡苗1000只,村上又帮助其租地14亩,发展辣椒8亩、魔芋6亩,王兴福家的情况渐渐有所好转。
李家河村村民几乎都住在公路边,桑园却集中在河对面,为发展产业方便,2016年先富起来的张远霞带头出资15万元,在麻坪镇和村民共同努力下,建起一座水泥桥,改写了该村群众踩着石头过河的历史。
张远霞,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十余年勤学苦干坚持不懈,让自己和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目前李家河村已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蚕桑示范村,桑园面积稳定在千亩以上,养蚕户超200户,占村民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谈及未来,张远霞说:“不吃苦哪儿来的好日子,做名优秀的职业农民,我是认真的。今后不仅自己要坚持脚踏实地兴产业,还要将自己的养蚕技术教给更多人,为他们脱贫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