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以技术服务提升“产业造血”功能
从紫阳到石泉,对于王贤培而言,就像是从一个“家”到了另一个“家”,一扎就是3年。
王贤培是紫阳县魔芋技术专家,2016年退休后,被石泉县迎丰镇聘请当魔芋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员。去年,被石泉县正式聘为全县魔芋技术服务专家。在他的指导下,石泉县魔芋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3000亩增长到现在的25000亩,带动了1500余户农户发展魔芋产业。
在全市,像王贤培一样投身于产业扶贫技术服务的专家不在少数。他们使一方百姓从技术空白变成种植、养殖能手,也为一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助推产业扶贫的作用,市农业农村局近年来将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作为增强脱贫产业发展动能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市县镇三级农业技术服务力量,从田间地头到圈舍院落,从技术培训到指导帮扶,从大场培训到精准指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服务,手把手给贫困户教技术做指导,不仅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能力,也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曙光。
一大早,王贤培就来到了位于石泉县的安康柏盛生物科技公司,查看魔芋的收购情况。站在他身边的魔芋种植户郭凡兵笑盈盈地看着一筐筐魔芋送到机器中。
今年,安康柏盛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了产业办公室,聘请王贤培为总技术员,组建了专家团队,通过带贫、益贫的方式带动全县857户贫困户发展了魔芋产业,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郭凡兵便是受益人之一。
今年60岁的郭凡兵是石泉县云雾山镇水田坪村2组的村民,前些年一直在自己家门口种植魔芋,想靠着魔芋脱贫致富,可由于缺乏技术指导,3亩地种了几年时间一直没有收益。去年,郭凡兵虽然脱了贫,但种魔芋的心结一直没有解开。今年年初,在王贤培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病虫害防治技术,魔芋终于有了收成,今年种的3亩魔芋预计能有2万元的收入。他还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将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乡里乡亲。
从选地栽培到生产加工,从培训技术员到帮扶贫困户,从集中授课到一对一指导,王贤培从来都亲力亲为。“紫阳的魔芋产业相对成熟,而石泉刚刚起步,我有责任把技术推广出去,让魔芋在更多的地方开花结果。”王贤培这样说。目前,石泉县11个镇分派了7个魔芋技术指导员,培养了农民技术人员50余人,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2052名农业技术干部,组成各类专家服务团队投入到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工作中。市县农业部门成立技术服务小分队78个,1365名技术干部对贫困户进行对口包联,聘任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员1393名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员,确保了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人帮、技术指导有人教、产品销售有人管。与此同时,市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从2017年开始,在全市举办产业扶贫千村千名产业技术员培训,提升技术人员产业帮扶指导能力,已累计培训1162人。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一条龙、一盘棋的工作合力。
从只见“一车车种子进来”,到目送“一车车魔芋出去”,在专家团队和产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石泉的魔芋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也走出了新花样。今年安康柏盛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魔芋即食面、火锅魔芋等系列产品非常走俏,这是石泉魔芋的后发之力,也是全市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临近中午下班时间,岚皋县农业农村服务云平台的警报响起,工作人员立刻点击查看,信息显示:南宫山镇天池村村民张由银遇到了猕猴桃虫害问题,请求专家帮助,并附带一张图片。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立刻将信息反馈到县农科中心主任谢利华那里,半小时后,问题得到了解答。
山高路远,信息不通畅,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是岚皋县部分偏远镇村在发展产业时遇到的问题。2016年,岚皋县农业农村局在不断优化县镇村三级联动110产业技术服务指挥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产业技术服务+互联网思维的云平台,收录了全县产业大户、专家团等信息,用户只需下载一个APP,注册信息,就能通过平台上传在种植、养殖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问题,平台指挥中心接到预警后,立刻根据产业类别将问题转交给相关专家,专家根据问题实际选择解答方式。
南宫山镇展望村5组的村民李兆军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好用,方便!以前遇到问题还要跑一趟县城,路远,也不知道找哪个。现在把问题发到平台上,专家直接上门来指导。”这是李兆军的切身感受。李兆军目前是展望村的养猪能人,而在2017年以前,他还是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养猪技术,李兆军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养猪“土专家”。
岚皋县农业农村服务云平台只是全市产业扶贫技术服务的手段之一。为更好地服务产业脱贫户,市农业农村局在健全完善市县两级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在各县区下发了产业脱贫技术服务明白卡,明确村技术包抓干部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110产业技术服务中心24小时接受群众服务电话,及时派专家上门解决群众所提问题。同时,各县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运用视频培训、微信解答、线上集中销售农产品等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服务。
除此之外,由各县产业脱贫技术指导专家团队牵头,各相关农技推广单位配合,根据产业扶贫户不同产业类型技术需求,结合农时季节,围绕农业全产业链,科学编制技术服务信息,为全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化技术服务活动提供支持。
多样的产业技术服务形式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成安说的:“从课堂培训到田间指导,从专家指导到综合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既使技术服务全覆盖又确保了服务精准化,让所有的贫困户都能掌握产业发展技术,才能为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能。”
一支接地气的队伍,一节有“土味”的课堂
《贫困户散养鸡技术要点》《魔芋种植技术》《李子园的管理》……9月6日,市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举办全市职业农民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教学竞赛活动,全市十县区共19位职业农民登上讲台“赛教”,用既专业又很接地气的方式,讲授了一堂堂生动的农业技术课。在比赛中担任评委的市委党校教授陈菊这样评价“这些职业农民不逊于专家”。
“让农民带动农民,让技术服务更精准便捷。”这是市农业农村局对于职业农民参与产业技术服务的定位。事实证明,职业农民的确成为了全市脱贫攻坚技术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汉阴县,每个镇都有一个职业农民协会副会长、一个理事,确保了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汉阴县农业农村局将这一做法称之为“全面撒网、点对点培训”。
2018年1月,汉阴县职业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依托协会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共组织了50余场进村产业技术培训,培训人次达到4000余人,其中80%都是贫困户。用会长黄金章的话来说“我们的培训经常是人抢着来”。
而培训仅仅是职业农民技术服务工作的一小部分。市农业农村局还大力倡导和鼓励职业农民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利用技术、资金、销售等优势,调动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汉阴县职业农民协会会员陈小松是汉阴县出了名的水产养殖大户,他经营的永丰生态农业园区共有150亩,他不仅吸收贫困户在园区务工,还将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产养殖试验站,陈小松的园区常常邀请西农的教授来作技术指导,专家与职业农民相互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引了一大批水产养殖户前来“取经”。目前,陈小松已带动涧池、蒲溪、双乳等镇7个村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共400余亩。
“职业农民是广大农民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来自农村,更能了解贫困户的需求,把他们吸纳到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伍中,让他们做给贫困户看,教给贫困户干,帮着贫困户赚,会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市职业农民协会会长刘瑞红说。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430名职业农民投入到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中,共带动贫困户39590户,118770人。通过发挥职业农民的引领作用,不仅提高了当地产业发展水平,也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