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抗疫情抓生产——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4日16时49分作者:单世涛来源:市渔业站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气温、水温开始逐渐升高,水体中各种水生动物活动能力与摄食能力开始增强,是预防疾病、促进恢复生长,提高成活率和水产动物整体质量,事关渔业全年顺利生产的关键时期。同时,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当前水产生产和市场供应带来一定影响。结合我市生态渔业实际,现整理编写了本指南,供我市开展春季水产养殖时参考使用。

一、 种苗生产指南

1、制定苗种繁育计划,安康位于秦岭以南,相对关中、陕北,春季渔业生产要提前7-10天,需应提早计划,抓紧准备。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苗种繁育计划,加强亲鱼春季培育,充分准备繁育物资、繁育设施维修等工作,保障苗种繁育能力。

2、做好亲本培育

春季是水产苗种需求量最大的季节,为满足春季有足够的优质种苗用于养殖生产,尤其是保障种苗的质量,近期需要进一步强化优质亲本的选择和培育,主要是亲本的营养强化工作。

(1)鱼类亲本培育:繁殖群体因生殖腺发育的需要,对一些营养素的需求会不同,应该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增加维生素 E、维生素 C。特别要预防亲本饲料霉变,开封的饲料及时用完,未用完的密封保存。环境调控方面需要注意水温、水质和水位。

(2)小龙虾亲本培育:春季小龙虾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优质亲本的选择和营养强化,最好选择体色为青色的1龄虾进行培育;需要加强营养,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配合投喂一些青饲料,适当控制饲料蛋白质含量不能太高,不超过35%,可以采取降低水位、增加水温的方法提升小龙虾的摄食量。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3)大鲵亲本培育:春季是大鲵亲本性腺发育的起步阶段,需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春季培育要点是调控水温,及时采取必要的升温措施,同时要注意水温变化,温差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鲵患病;保持水质良好,投喂饵料要新鲜、多样,以鲜活饵料为主。

3、做好苗种繁殖

苗种的繁殖是保障春季生产的重点,春季是大多数水产品种的繁殖季节,及时掌握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生产非常重要。

鱼苗繁殖:根据春季水温等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制定精准的淡水鱼亲本“水温+流水+营养”综合促熟措施,诱导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自然产卵或利用激素诱导产卵。繁殖季节要注意温度变化,春季常见时冷时热,容易鱼卵冻死或发生水霉疾病,有条件的注意保温,或者根据天气预报,开展鱼苗繁育。此外,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 70-80 目的尼龙筛绢过滤。

4、做好苗种、鱼种培育

(1)及时规划苗种生产计划:按照苗种需求订单制定生产计划,不要盲目扩大或缩减苗种生产数量,保障养殖生产苗种供给。

(2)精心培育:苗种培育过程中,制定适宜的培育密度、精准的饵料投喂策略,同时加大换水量,同时可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水环境,促进苗种健康生长,提高苗种成活率。 

(3)严格防控疫病发生:做好育苗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工作,进出车间需消毒,不将病原菌带入育苗系统。 

5、做好鱼苗采购及准备工作计划

(1)及时规划鱼苗采购计划。根据自身情况全年养殖需要,制定苗种需求计划,并联系苗种供应单位,即时了解鱼苗情况变化。

(2)做好放养时间及准备工作计划。根据放苗时间,制定池塘维修、清塘、肥水等池塘准备工作。同时,准备鱼苗进塘后的饲料、渔药等物品准备,可以在鱼苗放养后,保证及时投喂和防疫。

6、做好病害防控 

坚持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相结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原则。注重利用有益生物制剂改善池水水质和池塘环境。

(1)鱼类病害:设施化养殖亲鱼、苗种培育工作开始前,对培育设施进行彻底消毒。鱼亲本与苗种培育用水经砂滤、消毒杀菌后再使用,对使用的亲鱼进行病毒检测,不使用携带病毒的亲体进行繁殖。对苗种定期进行病原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虾蟹病害防控:做好虾蟹亲本、种苗、水体、饵料生物的主要病害病原的检测,确保虾蟹亲本、种苗不携带白斑综合征等病原;防治病原交叉感染;一旦发生病害,需要按照无害化技术进行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到环境和其他生产区域。

二、商品鱼养殖 

1、做好各项养殖生产准备工作

根据自身全年生产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的电路、道路、池塘等维修计划,鱼苗采购计划,饲料、渔药等投入品采购计划,增氧机、投饵机等设备维护与补充采购计划,为全年渔业生产顺利进行做好基础工作。

2、做好全面消毒工作

开春气温逐渐回升,各类池塘都开始准备春放鱼苗养殖,池塘各种生物繁殖加快,各种生物摄食代谢不断加强,各种代谢物不断增多,危害鱼类的病菌寄生虫将逐渐活跃。为此,水产养鱼户应做好即将放苗的空塘、食场、鱼塘全面消毒工作。

3、做好水质调控 

鱼儿离不开水。我国池塘养殖主要经验“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密、轮、防、管”)中的第一个管理内容就是“水”。“水”指的是养鱼的池塘环境条件,包括水源、水质,池塘面积和水深、土质、周围环境等,必须适合鱼类正常生活和生长的要求,达到健康养殖。在开春季节,外界环境相对不稳定,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这个时候水质调控非常关键。 

(1)及时调水:随着天气渐暖,温度回升,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长江中游地区高密度屯鱼池塘特别要及时保持水位。工厂化养殖春季升温期注意控制养殖池升温速率,检查源水处理一级或多级沙滤处理效果。

(2)及时增氧:南方地区一旦养殖就需要较早架设增氧机。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高密度屯鱼池塘,适时增氧尤其重要。多数情况下,北方地区渔农在五六月份池塘有明显缺氧迹象时才架设,这样有风险,特别是高产池塘,也应提早到四月份架设增氧机。

(3)及时施肥: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和消毒。做到少施、匀施、勤施。晴天上午施肥好。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不在阴天、雨天施肥。

4、做好种苗放养 

放养种苗要求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是符合养殖要求的优良鱼种,这是春季生产的关键所在。 

(1)适时放种:工厂化、池塘、网箱养殖条件下,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

(2)选择良种:选择健康活泼的优质苗种放养。深水抗风浪网箱和北方池塘养殖尽量选择大规格苗种。南方池塘放养苗种时,特别注意塘内生物饵料的培养,注意有机肥的用量,避免浪费。

(3)合理密度:不同养殖系统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发生因密度引发的胁迫性疾病。不同品种苗种投放密度不同,但总的原则是尽量降低养殖密度,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每平方米不超过 700 尾,传统土池养殖密度不超过 3 万尾/亩;对虾病害发生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室外池塘养殖投苗时间南方应在 4 月以后,北方应在 5 月以后。

5、做好饲料投喂 

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鱼虾蟹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虾蟹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低温期和高温期不宜投喂过多的饲料防止水质发生变化;及时检测池底水质指标,预防饲料对水质的影响。

(1)正常情况:大宗鱼类大部分地区由于越冬期间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饲料,如鱼粉、鱼油含量稍高一点,可适当提高投喂频率。特色鱼类鳜等肉食性鱼类初期投喂团头鲂等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鱼,投喂饵料鱼要注意饵料鱼的消毒。

(2)应急情况: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近期很多养殖企业缺乏水产饲料,可能会造成投喂受限或者水生动物饥饿。应急情况,可以使用一些饲料原料,如鱼粉、饼粕类等,可利用小型饲料机或者绞肉机作适当加工,直接投喂,避免因缺乏营养对鱼体健康造成过度影响。疫情后,应尽快补救,通过使用高品质饲料,提高鱼类生长速度,保障生产。在春季气候急剧变化导致应激时,可适度降低 20%~50%投喂量。 

6、做好水产品病害防控 

商品鱼养殖阶段,仍然坚持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相结合,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原则。

(1)春季生态预防:鱼类养殖池塘 15-20 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亩水面用生石灰 20-25kg。每半月使用一次光合细菌、EM 菌等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选用弱氧化型的改底产品,在食场及其周围每半月改底一次,防止底臭和缺氧。虾蟹养殖用水进入池塘前需要进行二级消毒沉淀处理,防止外源病原进入养殖池;每天检测虾蟹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防止低氧、氨氮、亚硝氮、高或低 pH、硫化物等产生;及时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调控水质;采用虾-鱼轮作共作、虾蟹-植物轮作共作生态养殖模式。

(2)春季药物防治:一旦发病,需要在精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特别要注意春季的水霉病、寄生虫病(纤毛虫类和单殖吸虫类)、细菌性败血症等病的预防和爆发。病毒性鱼虾蟹疾病的防控主要注重前期选择没有携带主要疾病病原的苗种。

(3)科学合理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为碱性药物,不宜与含氯药物、含碘药物、硫酸铜和敌百虫同用,虾蟹、鳜鱼养殖塘禁用敌百虫,大口黑鲈、乌鳢和大口鲶养殖塘慎用敌百虫。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禁使用禁药和三无产品。不使用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50号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以及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292号中停止使用的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药品。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品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4)加强重要种类疫病防控 

一是鱼类应关注水霉病、烂身烂鳃和白皮等细菌病,寄生类纤毛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措施。 

烂身病、烂鳃病和白皮病等细菌病通常由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等细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烂症状,常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为避免疾病发生,可在苗种下塘前使用消毒类药品消毒。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和小瓜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肉眼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病原体,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与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损失。 

二是虾蟹类应关注白斑综合征、虹彩病毒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病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会造成养殖虾蟹组织损伤,高氨氮和亚硝氮表示养殖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产生大量的条件致病病原,如弧菌等,要通过底层增氧、消毒、使用生石灰等措施修复养殖生态。加强养殖水体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如对虾养殖底层水体弧菌超过1x103个/ml,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有害藻类容易发生的养殖地区和模式,在池塘中适当投放罗非鱼控制蓝藻等有毒藻类的发生。预防温度变化导致养殖对虾和克氏原螯虾暴发白斑综合征,通过投喂维生素C等提高虾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三、苗种、成鱼及渔需物资运输 

苗种、成鱼及渔需物资运输畅通是当前保障水产品市场有效供应和养殖生产正常开展的关键,在新冠肺炎肆虐全国的形势下,除了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外,在技术操作层面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

1、做好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
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经长途运输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 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2、做好商品鱼运输 

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层面行业协会,建立鱼类养殖企业与物流运输企业、消费市场的有机衔接机制,特别加强冷链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鱼能及时运输至消费终端。

(1)器械消毒:水产品装车中使用的器具(鱼框、鱼网等)、包装材料(塑料筒袋、储运水槽等)、防水衣裤等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后,采用相应标准浓度消毒剂流动冲洗浸泡消毒,作用时间按照消毒剂相应标准,消毒后,再进行使用。 

(2)运输管理:活鱼运输根据品种不同设定合理运输温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疫情期间可能运输过程更为漫长,应每隔 1-2 小时,检查下鱼体状况,保障水体氧气、温度适宜。在运输途中需要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 1/2,最多不超过 2/3。

3、做好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积极选择、备好质量可靠的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以及水环境改良剂等制品。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计划和运输安排,渔需物资运输一般定期进行采购,并多预留出 1-2 周的使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和运输畅通。做好运输前的沟通工作。在疫情防控期,应事先向主管部门申领通行证。申领通行证时,要填报车辆和驾驶人相关信息,并经所在区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公安机关确认后,由行业主管部门发放。

饲料运输时,当装车完毕后,必须马上盖好篷布,来遮挡烈日的曝晒和防止突变的天气。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司勤人员要戴口罩、勤洗手;必要时选用 84 消毒液或双氧水对饲料和肥料的外包装、渔业机械、网具和车辆进行喷雾消毒、对特殊动保产品外包装选用 75%酒精或浓戊二醛溶液稀释后用抹布进行擦抹清洁消毒。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