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后备厢,草帽、矿泉水、劳保手套一应俱全,这便是农技人员下乡下地的“制式装备”。
6月5日上午10点多,太阳已逐渐炙热,村民刚刚吃过早饭,按照头天约定的时间朝二组的地头聚集。
这里是旬阳县吕河镇冬青村,远近闻名的狮头柑之乡。二组的50亩市级特色林果示范园里,狮头柑是主角。村主任赵德恩给记者介绍,全村211户,几乎家家种狮头柑,1160亩地年产50多万公斤。在2013年,10680元的人均纯收入中,仅狮头柑一项就占5000—6000元。
这是当天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择冬青村的重要原因,他们这次是来示范一种新型农药,并进行防治柑橘大实蝇的技术推广。这也是旬阳农技干部今年第3次来村上集中开展技术服务了。
在等村民的间隙,赵德恩抓紧时间就病虫害防治与农技人员交流起来,说起来头头是道,俨然成了专家。
旬阳县植保站站长潘鹤梅告诉记者,5月底至7月上旬,正是柑橘大实蝇的成虫生发期,也是果树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次在冬青村示范的,是一种生物诱杀剂,是全国农技中心重点推广的产品,效果在湖北、湖南等地得到了很好验证。
正说着,眼看村民来得差不多了,潘站长招呼技术员准备,“得赶紧示范,太阳大了影响效果。”她给记者解释了一下,就匆忙离开。
在示范现场,技术员忙着兑药,装入喷雾器,潘鹤梅给村民讲解灭虫原理。“啥叫诱杀?咋个用法?”从没见过这种农药,村民看得饶有趣味,还不时发问。
“简单地说,就是一袋药、一瓶水、打一亩地。”潘鹤梅一边举着矿泉水瓶子,一边给村民总结。接着,让个子高的技术员喷药示范。
二组村民郭进臣说:“家里6亩狮头柑,年净收入5万多元,但难得侍弄。就拿打药来说,每年仅大实蝇就要防治五六次,以往打农药,用普通的手压式喷雾器,一亩地要打将近两个小时。现在这个药,只需喷十来个点,省力得很,这个农药确实先进。”
“我们每周最少下乡现场示范两次,上班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搞技术服务。”县上的农技人员给记者介绍。得知潘鹤梅去年获得省农业厅组织的技能比武的第一名, 记者不禁对她肃然起敬,更从她黝黑的皮肤、干练的动作中联想到常年经受风吹日晒的辛劳场景。
看到这里差不多了,市农技中心工作人员招呼记者一起到下一站去看看,还很神秘地说:“有些东西放在那里了,去看看效果。”
出了冬青村,朝高速方向走,不一会儿,拐进了一条村道。又走了一段通村水泥路,来到了旬阳县丰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该园区位于吕河镇的平定河流域,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一进园区,看到蔬菜大棚一个接着一个,里面的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长势正旺。
在园区里稍一转悠,就看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了:这里路边安装的是太阳能杀虫灯,大棚里放置了诱虫板、性诱剂,大棚外罩着防虫网。所以,蔬菜全程不需要打农药,用专业的话说是“绿色防控体系”。
而来看“绿色防控”的效果,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老王啊,园区的太阳能杀虫灯搞得太密了,有些浪费啊。”农技人员口中的老王叫王世友,是一名种了30多年菜的老菜农,被聘为园区的技术总监。
“套袋时,一定要把头上的花掐掉,要不然容易腐烂。”农技人员边走边指点,不时地在大棚里翻翻拣拣。据了解,园区采用的黄瓜套袋技术,也是市农技中心全程技术支持,袋子可降解,是专门从韩国引进的,无偿提供给园区。套了袋的黄瓜一天长两公分的“标准个头”,最终长成一根250克的“标准体重”,效益也比普通黄瓜高一倍。
“现在园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土质条件较差,今年冬闲一定要解决好改土问题。你们把附近农民的秸秆收集了,我们来搞生物秸秆反应堆,再施以农家肥和机耕手段,争取把土质问题解决了。”就这样边走边指点,一晃快到下午2点了,都还没吃中午饭呢。
“只要一下乡,基本上都是这个点。”市农技中心的技术员说:“农技干部是真正接地气、聚人气的,与农民都是面对面打交道。现在我们主要工作就是一手抓主导产业,一手抓农业园区,今天这半天搞得扎实。”
园区的包抓技术员张学进补充介绍:市上技术员关键季节每周来,平时半个月来一次,他们是一周最少两次,需要了就住在园区,都是自己骑摩托来回。
“我们中心28个人,平均每人每年下乡在70天左右,最多的在120天,常年下乡的有24人。我去年下乡100天,还不包括出差。”在另一次采访过程中,白河县农技中心的一名负责人也曾经自豪地对记者这样说。
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他们所做的。”园区投资商李忠斌的这句话,在农技人员的眼里,既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激励。时下,全市农技系统正在开展“千名干部进园区,三同三送三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下到基层抓发展、办实事、转作风,积极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