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茶产业发展概述
提起安康,除了一江汉水永续北上的情怀,富硒茶便是另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符号。
从一片嫩绿的叶芽,到杯中的一缕清香,这个过程中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安康,这片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绿叶,也承载着一座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市依托天然富硒资源禀赋,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实际,抢抓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机遇,明确提出把茶产业作为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来抓,使我市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掀起了新热潮。
从自身优势到生态友好成为必然选择
安康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富集,被专家公认为是地球上同纬度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早在清代“紫阳毛尖”便已是贡品中的佳品,自古就有“谁语陕域无好茶,唐次纲贡紫阳芽”的绝句。
安康也是全国富硒面积最大、地层最厚、硒储量大、浓度适中、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属于全世界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独一无二的富硒自然环境,生长出来的茶叶均富含有机硒,在原生态环境中铸就了安康富硒茶“肥嫩壮实、色泽翠绿、栗香浓郁、醇厚回甜”的独特品质。在全世界很多地区缺硒和低硒的大环境下,安康富硒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符合饮茶传统,又顺应保健需求的天然补硒途径。正是拥有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安康在发展茶业上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0年由我市汉水韵茶叶公司选育的“陕茶一号”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我省茶叶育种史上的空白,成为我国北方茶区重点推广的良种,为我市茶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种植基础。近年来,我市依托省级茶叶良繁体系项目建设,加大“陕茶一号”等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初步将我市建设成为陕西茶叶良种繁育中心。截止2014年底,我市以汉滨、紫阳、平利、岚皋等县区为重点,建设良繁苗圃15个,基地面积1800亩,年产茶苗1.3亿株。
同时,安康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去年又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近80%的土地被限制开发,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全市关停近300家企业。面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以茶产业为代表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发展的主力军。
《国家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安康被列为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把安康作为陕茶发展的重点区域。全市有9县区适合种茶,有360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其中适合种茶面积一半以上。茶业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面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却显示出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如今,汉江清水已送入京津,安康水泡安康生态富硒茶,也将逐步进入百姓生活。
从品质到品牌渐进国际市场
4月23至26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茶叶及茶艺博览会在全国农展馆隆重举行,我市展团获得4金1银的佳绩,为本届茶博会获奖最多的展团。同时,我市参展的10家企业展会期间销售额突破20万元,为我市历届展会销售额新高,部分茶企还与友邦保险公司及来自黑龙江、山东、北京、河北等地的其他客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达成了500余万元的销售意向。
安康茶叶为何受市场青睐?这一切,不仅源于我市茶叶在绿色防控、有机生态、微量元素含量等方面的优良品质,更在于茶叶品牌的创建。
近年来,我市将天然富硒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全力打造安康生态富硒茶品牌,对准入企业实行统一商标名称、质量标准、商标标识、宣传推广。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推进茶叶品牌整合,进一步提升“紫阳富硒茶”和“平利女娲茶”两大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富硒茶品牌已进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行列,先后在国内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百项金奖;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平利县、紫阳县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殊荣,紫阳县被命名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同时加快推进紫阳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2014年“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达到13.52亿元。
有了品牌效应,积极宣传推介便是助推产品“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市每年积极参加省内外茶展会展,利用中国西部茶博会、西安西洽会、西安茶博会、北京茶博会、安康龙舟节等平台举办展销展览、专场推介、高峰论坛等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国内外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开展有声势的集中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先后开通了中国富硒网、安康林业网、安康富硒茶和紫阳富硒茶网站等,多渠道对外宣传推介。截至目前,在省内外开设营业网点310个,发展电子商务27家,茶叶专业市场和区域销售中心6个,产品远销俄罗斯和日韩等地。
茶叶“贵”在品质,赢在品牌。通过连续多年的主动强势宣传推介,我市—批茶叶品牌从默默无闻到广为认知。
从茶叶到茶业助推产业融合
“三月三,上茶山,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飘渺的山歌回荡在山谷,一群群曼妙的女子迈着轻快的步伐,摇曳着婆娑的身姿,穿梭在绿油油的茶树间,指尖上下飞舞,嬉笑、忙碌着……这是每到清明时节,在紫阳茶乡最常见的景象。在茶园小憩,盛情的主人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紫阳毛尖”,只见那绿芽生动、清新,在杯中缓缓旋转,直到一根根朝上优雅地直立,须臾,茶水变得嫩绿清亮,喝一口,醇香甘甜,神清气爽。若是有兴趣,还可以亲自动手在茶园采茶。
目前,安康的茶产业已经超出了单纯种植业的范围,甚至超出了大农业的范畴。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旅游,这种产业间的融合已成为茶业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入研究安康茶历史、茶文化,结合全市旅游景点规划布局,建成一批旅游观光茶园,培育一批以茶为主的生态旅游示范点,发展一批以休闲度假为主的茶文化旅游乡村,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形成一三产融合、二三产互动的复合业态。紫阳县就把民歌文化与茶园风光融合,开发了富硒茶餐饮系列,建立了以富硒茶为特色的吃、住、购、娱、游为一体的茶文化展示、研发基地。
“在发展茶叶产业带的同时,将辖区旅游项目串联,形成‘观茶、摘茶、品茶’新旅游路线,正成为我县旅游的新增长点。”紫阳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市茶园达到63万亩,年产茶1.76万吨,产值27.5亿元。有106个镇、812个村产茶,涉及农民55万人,茶农人均收入3000余元。富硒茶这一传统产业已成为助推我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优势产业。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延伸产业链,将培育茶业人才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鼓励地方、茶企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充分发挥市内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促成安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叶专业,为全市茶产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茶所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并与云南农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大茶叶产品开发力度,推动茶叶生产由偏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生产转变,由注重发展高档茶向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由注重绿茶生产向提升绿茶、开发红茶、主攻茶产品、发展茶食品转变。
葱茏的绿叶托起了安康茶叶经济大产业,如今的茶乡各地正以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为结合点,以生态安全为追求,全力谱写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