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动态 > 农业新闻 > 正文内容

“中国硒谷”借势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5日06时27分作者:王曾萍来源:

——安康市全力发展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

有着“中国硒谷”之称的安康市,是全国16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之一,也是全国富硒面积最大、地层最厚、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以转方式调结构、保生态促发展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生猪、魔芋等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坚持用生态循环理念做优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聚力打造生态富硒品牌,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安康市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要素高度集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三类产业联动为重点,突出一业为主、种养结合、“猪沼园”高效循环发展,全力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开发、区域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以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生态渔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市已建设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42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1个、市级园区95个,建设面积69.5万亩,建成设施面积5.96万亩,实现产值30亿元,带动农民60万人。同时,市政府还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的意见》,按照种养结合、结构优化、产业融合、循环利用的路径,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着力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全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农业清洁生产逐步推行

该市坚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通过实施配方施肥、定量施肥、缓控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节肥增效技术和推广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减少肥料、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以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户为重点,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严格限制使用超薄地膜,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在一些重点区域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2%,农药年使用量由2012年的470吨下降到439吨,减少了6.6%

“循环发展”模式复制推广

 该市始终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畜沼园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启动万吨有机肥加工项目,实施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同时,制定下发《关于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的实施意见》,着力开展标准化养殖场创建活动,促进“畜沼园”循环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全市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6.9万口,大型沼气工程24处,养殖小区沼气和联户沼气工程315处,启动万吨有机肥加工项目14处。2014年,全市共对32家养殖场下达了整改通知,关停养殖场9家,限期搬迁1家。全市千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已达676个,其中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6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

该市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指导农业经营主体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审核把关和证后监管力度,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据统计,全市已认定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产地 65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88个,无公害基地面积累计达153.4亩。汉阴、紫阳、汉滨、白河四县区已率先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石泉、岚皋、平利今年也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工作。2014年全市完成农产品样品检测3.42万个,农产品抽检检测合格率97.9%

生态富硒品牌已现雏形

该市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把打造生态富硒品牌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富硒农产品。目前,全市已制订富硒产品省级地方标准38项、市级地方标准27项,其中《富硒食品与其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是全国首个对“富硒食品”概念进行了分类量化界定的标准。全市先后有80余家企业的100余种产品申报使用富硒食品专用标志。“紫阳富硒茶”于2012年进入“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名单,并于20138月被命名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平利绞股蓝、岚皋魔芋、镇坪腊肉、白河木瓜、宁陕食用菌等一批富硒产品生产基地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