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农业工作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按照“产业支撑、园区承载、龙头引领、品牌提效、改革驱动”思路,坚持在生态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机富硒上做文章,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预计201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94.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87元,较去年分别增长11.4 %和12.3 %。“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并为“十三五”开局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底气。
粮油生产实现连丰。始终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部门的政治责任,按照“稳面积、攻单产、优结构、促丰收”的要求,立足抗灾夺丰收,从优化种植结构、普及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搞好病虫防治等增产技术措施入手, 加强田间管理,以高产创建为载体,加快新型粮油生产主体培育,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转变粮油生产方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计2015年粮食总产达87.78万吨,油料总产达15.5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2.5%、4.7%。
畜牧产业实现稳增。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切入点,以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建设为抓手,加大生猪产业联盟、良种繁育等重点项目建设力度。2015年共创建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9个,新(扩)建千头以上猪场20个,全市累计发展千头猪场628个,万头猪场69个。产业总量稳中有增。预计2015年生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564.15万头、34.11万头和199.19万只,较上年分别增长0.98%、1.72%和2.6%;生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326.72万头、8.29万头和100.32万只,分别较上年增长2.1%、3.51%和3.45%;肉类总产量28.72万吨,较上年增长2.2%。
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提升。始终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积极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和生态种养技术,通过实施一大主导产业、一套增效技术、一款优势品牌、一种经管模式、一串生态链条的“五个一”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扩规模、提质量、强产业、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2015年全市新发展各级各类园区44个,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355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46个。
特色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魔芋面积已发展到26万亩,建成魔芋产业重点镇办71个、重点村151个。魔芋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茶叶基地面积69.2万亩,预计产茶2.14万吨,实现产值31.5万元。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11.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预计蔬菜总产达150.6万吨。
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进。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要求,坚持用生态循环做优农业的理念,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着力推进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积极抓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一县十镇百园”示范工程,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着力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主导产业明晰、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有效防治、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健康的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体系。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扎实有效。按照“四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职业农民培育。2015年认定职业农民1215人。累计认定职业农民4427人,其中省级高级职业农民24人、市级中级职业农民191人、县级初级职业农民4212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安康模式”获省农业厅特等奖,被农业部以排序首位评为全国十大典型模式之一,并在全国推广。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4家。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52家,农民合作社1190个、家庭农场286个。
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完成实测的承包面积48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2%。已有52个镇、450个村、2300个村民小组基本完成了测绘制图工作任务,达到颁证标准。同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出台了《安康市美丽乡村示范镇村创建标准》,《安康市美丽乡村示范镇村考核认定办法》,完成了23个市级美丽乡村创建任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镇、村“四级联创”活动,实行辖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企业“一对一”监管,保障全市农业投入品安全的同时,积极推行农产品“三品认证”,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5年申报无公害产地 23 个、无公害农产品48 个;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家、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 6 家、产品 6 个。全市累计获得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3处、无公害产地面积153.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19个,有机农产品基地15处、有机农产品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