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市2018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3日10时29分作者:佚名来源:

据预测,预计2018年全省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发生,高山偏重发生,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偏轻发生,早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等病虫有加重发生趋势。为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发区防控处置率达100%,常发区防控处置率80%以上,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占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二、防控对象

依据马铃薯不同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特点,确定以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等“二病二虫”为重点防控对象,兼顾早疫病的防控 。

三、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选用合格脱毒种薯,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根据预测预报科学用药,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力争将马铃薯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下。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晚疫病

1、播期防治

(1)推广抗病脱毒种薯。各地在加强田间马铃薯品种抗病性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脱毒、抗病种薯。

(2)种薯处理。播种前淘汰病烂薯,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时,切刀用酒精、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换刀切薯;种块可选用甲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均匀拌种,也可用马铃薯专用浸种剂加上述两种药剂混合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

(3)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增施钙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晚疫病重发区适当降低种植密度,降低薯块带菌率,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2、生长期防治

(1)加强监测预警。采取系统监测与田间实查相结合,定点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确定防治最佳时期。

(2)中心病株处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及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烯酰吗啉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隔7天喷1次,连喷3次,阻止病害扩展。

(3)控制徒长。在现蕾期当株高30~40厘米,且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

(4)药剂控病。依据预警系统监测结果,适合发病条件开始,每间隔7天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菌·霜霉等药剂均匀喷雾防治2-4次,施药间隔期5-7天,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效。

3、贮藏期预防

入窖前剔除病薯和有伤口薯块,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贮窖。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低于90%。

(二)早疫病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螯合态)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三)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加强水肥管理。

(四)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1、农业防治。秋季深翻地,减少越冬虫源,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2、物理防治。田间安放杀虫灯或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控制虫源基数;杀虫灯每30~50亩一盏灯,灯间距离150~180米,离地面高度1.5~1.8米;性诱剂诱捕器每1亩设置1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

3、化学防治。可选用噻虫嗪拌种或沟施,也可选用氯氟氰菊酯或噻虫嗪灌根。

4、生物防治。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

(五)二十八星瓢虫

在幼虫分散前进行药剂防治,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等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

五、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适合发病条件开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