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岚皋县把生态效益补偿作为一项重要的脱贫措施,将引导贫困人口实现绿色转产转业作为生态保护补偿的根本要义。为助力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就近就地脱贫,我县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补贴、公益林补偿政策,及时将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贫困户手中,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扩宽了贫困户的收入渠道,使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不少贫困户自立自强,借助我县丰富的生态资源,利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自办农家乐、发展畜牧养殖、种植茶叶、中药材等产业脱了贫致了富,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补偿受益者。
实例一: “小布丁”助我干出了好日子
44岁的刘得建是四季竹园村人,作为护林员的他管护着(小地名:大队药厂)3200亩林地,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外出务工没技术,下田劳动没劳力,以前在矿上打工石子又把眼睛伤了,虽有点残疾,但勤劳、踏实能干,2018年,他家158.61亩林地,补偿了1074.71元,加上护林员一年5000元的管护工资,他便开始了林下养羊,从两只、三只……,发展到如今的四十多只,成为远近人人皆知的养殖户,他用行动告诉身边的人,“小布丁”也能成就大“作为”。
实例二:我离脱贫的路越来越近了
“我巡山护林办农家乐两不误”。作为生态护林员,中年半几的木竹村三组村民覃仕刚不仅管护着3650亩林地,还利用自家286亩林地所补偿的公益林补偿资金1937.91和5000元护林工资,借助自家的地理优势办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兴隆,收入也很可观,平时也不影响他巡山护林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脱贫的代言人,离脱贫的路是越来越近了”。
实例三:共同富裕才是奔小康
乱石沟村八组老实本分的农民顾凡,以前家住半山坡,环境差,交通落后。2014年他家被评为贫困户,在帮扶部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指引下,顾凡深知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既不是让贫困户坐享其成,也不是站在墙脚晒太阳等政府送小康,要想脱贫,就必须付诸行动,2018年,他用公益林补偿款,依托现有承包土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了标准化茶园5亩,改造老茶园2亩,中药材2亩,今年仅凭茶叶一项收入就达2万元,迈进了脱贫致富的宽阔大道。
他常说,一人脱贫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奔小康,他经常向村民传授经验,让大家认知到茶叶不但收入稳定,还是个能长期带来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全组群众都发展起种茶的热情,使茶产业成了村里的主要增收项目。
实例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孟石岭易坪村十二组49岁、大字不识的唐春康,自幼丧母,与身体残疾的聋哑父亲相依为命,虽没有文化,但他学技术还是很有“天赋”,当初在农林科技局“百人技术服务团”以及帮扶人的指导下,学习了传统养蜂、生猪饲养、环境控制与五谷杂粮小作坊酿酒技术,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15年,当他家188.3亩林地1275.3元公益林补偿款发到手后,用如今已脱贫的他的话来说,“当初我心里痒痒的,虽然只有一千多块钱,对于我来讲那可是笔“巨款”了,我硬是克制自己,没有为了一时“逍遥”,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咬牙购回了蜂群50余箱、公猪2头,优质能繁母猪4头,开始了小打小闹,就此慢慢发展养蜂、养猪、烤酒等,年底生猪存栏量就达到了50头,当年还成功酿造优质苦荞酒和玉米酒30余作。2016年底蜂群达到110余箱,蜂蜜产量800余斤,仔猪出栏90余头,出栏肥猪14头,毛收入超10万元。
由于市场监管日趋规范,为让自家生产的蜂蜜和小作坊白酒在市场上销售,他将自酿的苦荞酒、玉米酒、猕猴桃酒和蜂蜜已申请了省级鉴定,并购回土坛将白酒进行窖藏,今年也成功申办了家庭农场、生产加工销售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合法手续。如今唐春康家的日子,那真是今非昔比。
据了解,我县2018年全县共兑现林农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达675.74万元,惠及林农22000余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0569户,33942人。占全县建卡贫困户总数的20%,兑现补偿资金279万元,人均获得补偿82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已成为我县林区贫困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不仅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而且实现了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