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旬阳:变“土里刨食”为“土里刨金”——旬阳县“2+3+X”产业扶贫助增收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3日15时45分作者:王元辉 巴远君来源:

 11月6日,从第二十五届农博会上传来喜讯:旬阳县和陕西锦泰魔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八大企业签了八个涉农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这是继北京强佑集团投资28亿元实施15万亩油用牡丹综合开发和九州集团投资10亿元拐枣深加工战略合作协议之后的又一次集中签约。

产业兴旺是生活富裕的前提,为此,县委书记梁涛带队北上寻找商机,县长陈红星组团南下叩门招商,仅2018年就有计划总投资达41亿元的10大涉农项目签约,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助燃剂。在经济转型期,如何从土里刨金、让农民持续增收?旬阳在实践中探索“2+3+X”发展模式,即持续发展两大长效产业、三大短效产业、多项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

“企业+基地+农户”做大长效产业

霜降过后,正是打拐枣的时节。家住旬阳县神河镇王义沟社区2组67岁农民朱忠亮一早起来就拿着竹竿上山打拐枣,朱忠亮依靠承包的15亩拐枣已成功脱贫摘帽。

王义沟社区和旬阳其他地方一样,拐枣种植历史悠久。据村支书陈彦坤介绍:“我们组织种植拐枣2560亩,挂果1700亩,建立了拐枣产业园一个。按照‘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摘冒’的思路,先后成立村级合作社3个,共带动贫困户180户720人,仅2017年实现增收6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长1000元。”

油用牡丹作为两大新型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让其走得更稳更远,旬阳用“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做强做大。在旬阳县高新区内的安康弘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内一排排标准化现代厂房拔地而起,自动化生产加工设备一应俱。据生产厂长汪拉平介绍: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加工企业,已投资5.5亿元建成了年产2000吨牡丹籽油加工厂,可以解除旬阳及周边油用牡丹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为了推动两大长效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旬阳县出台了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整合涉农资金3.6亿元加速推进产业建设。目前,旬阳已发展拐枣基地3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81%,规模居全国第一;发展油用牡丹基地9.2万亩,种植规模全省第一。拐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远销韩国,与韩国合作的拐枣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培育省市级拐枣龙头企业3家,生产的拐枣饮料、醋、酒等系列产品,已在国内打开市场准备进军国际。油用牡丹吸引了一批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和机构抢滩入驻。这一些列战略举措不仅让旬阳拐枣和油用牡丹走出秦巴山区,也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加工+销售”做强短效产业

旬阳地处秦巴山区,南北过度,生物多样。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形成了以烟草、畜牧、魔芋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历经3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桐木镇涌泉村,村支书陈音菊脸上荡漾着笑意:“涌泉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魔芋的习惯,你看房前屋后,沟边坎上都是,今年单价卖到3.5一斤,仅此一项,就可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之所以能把小魔芋做成大产业,这得益于桐木镇飞跃魔芋园区推行的订单生产、保底收购。园区目前带动325户贫困户发展魔芋产业,建成基地5160亩。

旬阳魔芋种植面积有6.8万亩,为了增加附加值,除研发食用价值以外,重在研发工业和药用价值。目前,旬阳在即食食品研发基础上引进了魔芋精粉加工、魔芋葡甘露聚糖提炼等高科技企业,提高魔芋附加值。

作为西北烟草第一县,沉甸甸的金字招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旬阳一起走过了40年。据旬阳烟草局报表显示,2018年全县2613户农民种植烤烟7万亩,预计全年收购烟叶13万担,农民卖烟叶收入1.5亿元。

烤烟是贫困户脱贫增收见效最快的产业,全县有542户贫困户种植烤烟9598亩,户均种植规模17.7亩,2042名贫困人口有望在年内实现脱贫,为近2000名贫困人口提供劳务机会,预计可增收600万元。

生猪养殖是传统产业,旬阳县在年出栏70万头生猪的基础上提出“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瞅准当前生猪市场紧缺需求,对有能力的贫困户,帮助养殖2至8头生猪,力争达到年出售100万头,农民增收15亿元。
据预测,今年全县发展烤烟7万亩、70万头生猪、6.8万亩魔芋,三大短平快产业对贫困户脱贫的贡献份额约占60%,成为坚中之坚。

“一村一品”做精特色产业

近日,吕河镇冬青村的狮头柑熟了,漫山遍野的金果子成为农人的新希望。在旬阳,一年四季,都有特色农产品相继亮相:春有段家河镇千亩樱花次第开放,夏有吕河镇平定河的莲花分外妖娆;秋有甘溪镇的千亩金丝皇菊引来万人空巷;冬有一河两岸狮头柑硕果盈枝。

四季有花果,四季有增收。旬阳县发展产业不跟风,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确保“卖得出、卖得好”。既放眼国内国际大市场需求,又紧盯市民消费“菜篮子”、“果盘子”、“粮袋子”的小市场需求,把山珍变产业,把产业变产品,把产品变商品。要求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按照“一村一两品、一户两三业、长中短结合”的原则,走出了一条抓中药材、特色林果、畅销易卖的“X”小众产业找市场求高效,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保短的产业发展路径。

陕西东盛广誉远公司落户旬阳高新区后,在构元镇主打麝香、重楼等药材种植带动户均增收2100元;吕河镇秦家塔村利用水库资源发展渔业养殖,巧用“三变”模式,226户共入股390股39万元,每股已分红1000元;棕溪镇陈河村宝丰合作社,带领19户发展绿化苗木210亩,每年户均分红1.5万元;仙河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引资发展枇杷特色林果5670亩,带动产业户430户、贫困户396户,户均1560元;神河国桦合作社主打香菇让贫困户年获得工资性收入40.5万元;铜钱关鑫绿林园区主打养鸡辐射周边3个镇、5个村152户贫困户。

一村一品带动百花齐放,全县种植狮头柑、樱桃、金丝皇菊、金银花、黄花菜、核桃、油桐等特色产业16.6万亩。据资料显示:全县305个村社区实现了“2+3+X”产业全覆盖,带动1.2万户3.8万名贫困群众受益;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24.9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14元。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