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动态 > 媒体之声 > 正文内容

强农固本 兴业富民——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9日13时47分作者:陈玮玮来源:安康日报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

2020年是“三农”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农业农村部门科学应对、主动担当,保供给、兴产业、促脱贫,有机衔接乡村振兴。

2020年是“三农”迎难而上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农业农村部门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扩产能、推改革、延链条,农业实现持续稳定正增长,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凸显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2020年是“三农”逆势发展的一年,面对农业灾情叠发,农业农村部门久久为功,凝心聚力,招强企、防风险、固安全,全市呈现出了“一面坡坡一道景、一坝田地一片园、多类产业覆满地、村庄整洁又宜居”的美丽乡村景象。

回顾2020,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立足市情农情,坚持“生态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以“产业支撑、园区承载、龙头引领、品牌提效、改革驱动”为思路,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2.08亿元,增长3.4%;实现农业增加值162.88亿元,增长3.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288元、增速7.8%,陕南第一,奋力谱写了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篇章。

扩产扩能增效益,生态特色产业一路长虹

安康自然条件薄弱,地形复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工业发展受限,农业经济的壮大与发展对我市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聚力聚焦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我市以“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为五大主导产业,以“蚕桑、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传统特色产业,构建“5+X”产业格局。

为坚定信心,推动我市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生猪产业上,大力发展“猪沼园”循环养殖,在全市实施“1+10+50+100”现代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2020年我市生猪存栏125.86万头、出栏180.01万头,同比增长6.5%、1.5%,肉类总产量增长2.9%,牛羊禽产业稳定提升,畜牧业增加值省考指标超额完成,新建(改扩建)养殖场90个。

茶产业以安康富硒茶品牌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安康富硒茶创新行动计划落实,新建改建茶园13.78万亩,茶园面积达到107.33万亩,茶叶产量4.35万吨,增长12.4%,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二,综合产值249亿元。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价值达29.94亿元,位居全国二十强,陕西第一。全市茶叶出口额达1.16亿元,占全省94%。

据统计,魔芋面积55万亩、产量62万吨,魔芋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全省第一,农业产值46.6亿元,规模工业产值达70亿元。生态渔业产量4.16万吨,同比增长0.18%,总产值20.09亿元。
抓质抓量强品牌,安康名特优新走向全国

产业发展,品牌为要。全面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强农为目标,突出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安康五大富硒产业品牌体系。
“安康富硒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定第二批清单推荐申报工作,授权使用企业79家;“安康汉水鱼”成功注册为集体商标,建成10家品鉴店。平利女娲茶、白河木瓜等14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完成“安康富硒茶”“安康魔芋”“安康花鲢”“安康钱鱼”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录外审定和品质鉴评工作。全市绿色食品认证总数累计达33 个、有机农产品认证累计达65 个。

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产品设计、包装、定位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与电子商务、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效对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走出陕西,面向全国。

积极开展安康市富硒农产品“三年百市百店千点”送健康活动,举办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生态富硒渔业、魔芋等系列庆丰收活动,参加第27届杨凌农高会、第十八届农交会等展会,开展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

安康富硒农产品推介实现全国省会城市全覆盖,已在全国81个市建立营销点240余个,今年走出去开展推介活动9场次,“三年百市百店千点”开店30家。安康生态富硒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补链延链促融合,培强主体拓宽富民路径

以龙头引领为支撑点,持续实施“千村千园” 和“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聚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如何破解“龙头企业少而弱,成长速度缓慢”这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上下围绕“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大市场、大联结”思路,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快速增长、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引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2020年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5家,认定市级龙头企业37家,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66家,认定市级产业化联合体25家,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 64 家、市级224家。

同时,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专业合作社20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914人,职业农民总数达12491人;认定市级农业园区32个,创建航母园区15个,已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1340个。

招商引资落地项目21个,完成投资4.36亿元,成功引进中茶集团、省粮农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在安康投资,推动形成大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旅游、康养、休闲”等新兴业态,全市已建成2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发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全市休闲观光农业迎来“井喷式”的发展,让众多游客“醉美”其中,裂变出多条群众致富之道。

共建共治提“颜值”,昔日山村巨变宜居家园

农民富了口袋,村庄“颜值”也得跟上。围绕农村宜居宜业,按照分类推进、先易后难的思路,共建美丽宜居家园。聚焦农村环境卫生短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工程”、村庄清洁行动“净美安康”攻坚战为突破口,聚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95.5%、56.7%,79.7%的农户用上卫生厕所,村庄清洁行动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受污染耕地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汉阴县、镇坪县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验收。镇坪、平利县被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全市3镇8村已被认定为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汉阴县和旬阳县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会议在汉阴县召开,汉阴县“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模式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爱农为农兴“三农”,农村改革改善民生福祉

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家里手是农业技术服务不懈的追求。开启“互联网+”培训新模式,2020年组织开展了13期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网络直播课堂,累计点击量超过80万人次,让广大产业发展户足不出户接受专家“面对面”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技术干部通过田间地头、院坝村庄开展集中培训讲解、现场示范,手把手、人盯人式产业技术指导帮扶,上门为产业发展户解忧排难。据统计,全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指导4000余场次9.375万人次,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农机农艺结合,“藏粮于技、藏粮于地”,陕南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科研取得新成绩,品种研发取得新突破。

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三变”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获得省政府表彰。全市土地流转率31.2%,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省级扶持重点村125个、市级重点村14个、县级重点村115个。

旬阳县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案例。汉阴县成功获批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赋魂赋能添动力,精准谋划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谈及农业农村工作的“十四五”规划,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阮家军信心满满,“使命如山,号角催阵。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接下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始终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突出三个重点,即抓牢“农业高质高效”这个关键点,找准“乡村宜居宜业”这个突破点,夯实“农民富裕富足”这个落脚点,实施十大工程,即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业品牌建设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乡土人才培育工程,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