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三农论坛 > 正文内容

浅析安康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4日11时08分作者:李登章 李 忠来源:本站原创

近年来,安康市各级认真贯彻中省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部署,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坚持高效率组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作,促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为稳产保供、农民增收、决胜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安康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特别是2019年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农业农村部门,改变了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局面,从体制机制上实现了源头整合,构建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农田建设管理新机制。同时,制度体系也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省上先后制定了《陕西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项目验收办法》,市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等,农田建设管理制度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完善。

(二)建设任务有序推进。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认真落实中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两手抓、两促进,统筹协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超110万亩。通过对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田间交通和农业用电进行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项目区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2等级,耕地宜机化水平和抗旱排涝能力得到显著改善,有效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历时近三年时间,对“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清查核实,核查项目203个,涉及面积126.5万亩,全面摸清了2011—2018年全市已建成高标农田“家底”,并同步完成了2019年以来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工作,精准绘制了我市高标准农田“一张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图入库工作受到省厅通报表扬。同时,结合做好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积极开展在建项目网上调度和监管,不断加强农田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管和跟踪指导,农田建设“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立体监管工作体系正在形成。

(四)经验做法值得肯定。各县区按照“五统一”要求,探索总结了一系列切合当地实际的经验和做法。汉阴县的“四建四改”、岚皋县“六早四严五到位”工作经验先后在《农民日报》刊载。石泉县“坚持三个重点,完善三项机制,强化三项措施,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省交流。平利县、汉滨区创新举措,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农田建设,改善了项目建设施工环境,有效发挥了项目资金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为我市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标准偏低。安康市耕地零碎分散、土层薄、坡度大,中低产田比例较高,加之基础条件好的农田已大部分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而剩下的都是边远山区、连片面积小,原有的渠系和生产道路极为落后,导致向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成本普遍偏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投资标准做了调整,但仍不能适应现行物价上涨的态势,项目区内部分农田建设标准偏低,很难普遍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要求。

(二)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对于项目区的农业发展、道路建设、灌排设施等缺乏长远规划和考虑,项目布局分散,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耕地地力等级偏低,田间道路、灌溉设施不配套,机耕路“窄、差、无”、“宜机化”程度不高等,影响了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发挥。

(三)工程管理不规范。项目公示制度、监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在施工单位管理上,施工单位质量良莠不齐,加上高标准农田项目较为分散,多为开放式工地,建设质量、标准和进度难以保证。在过程质量监管上,部分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力量相对不足,主要依赖专业监理。在工程验收上,主要以业务主管部门的自我验收为主,依靠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专业性、技术性、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建后管护机制有待完善。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因管护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原因,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移交后缺少管护,项目区的路、渠等得不到有效维护,致使部分工程建后损毁,不能长久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对策措施

(一)提升规划设计水平。高质量推进高标农田建设规划是基础。一是切实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从选点开始,深入实地准确摸清当地情况,合理建设布局和时序安排,在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扎实做好项目谋划、规划选址、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切实把好设计、审查关,把前期工作抓细抓实,把功夫下在平时、日常,从源头提升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质量。二是科学确定建设内容。以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科学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因地制宜加大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农田水利方面投入力度,合理规划布局硬化道路、堤防工程等,科学确定工程措施投入比例,力争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突破镇、村地域界限,通过合理规划、适度归并、小块并大块,大力实施“宜机化”改造,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四是强化地力培肥。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质量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推进建设,综合运用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提高耕地地力、提升土壤质量,确保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二)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按照布局优、质量好、数量足、产能稳、生态美、管护严的标准,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实施全程监管,从“管结果”变为“管过程”。一是规范操作流程。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制、公示制、监理制四项监管度,规范招投标流程和操作细节,禁止在招标过程中挂靠、转让施工资质,围标、串标、陪标等,确保项目招投标流程公开透明、合法有效。禁止中标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分包、转包工程。二是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加强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行为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按图纸、技术标准和施工合同组织施工,把好材料设备进场关,强化施工工序管理,单元工程质量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道工序。加强施工质量巡查,强化工程建设监理,重点工程、关键设施积极推行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工程质量检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着力解决好田间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将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等相关信息公开、公示,全面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粮食安全的保障工程、政府的放心工程、农民的满意工程和干部的廉政工程。

(三)抓好典型示范。抓点示范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推进工作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好建设模式。各地立地条件千差万别,在积极借鉴全省高标农田建设主推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示范点建设类型,按照综合配套、集约利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农田建设资金及其他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统筹力度,提高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标准质量,推动高标农田与宜居村庄建设相结合,集中打造综合示范区。其次要坚持工程建设与地力提升“内外同修”,在做好道路、排灌等工程措施的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农艺、生物等措施,抓好土壤改良,提升耕地地力,积极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绿色循环种养的农业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促进提质增效。三要大力推动现代技术应用。主动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趋势,完善示范区智慧农业、病虫害自动检测、耕地质量监测等设施,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新兴及时布局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四要建立健全包抓机制。县区农业农村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都要包抓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包抓成效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真正将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建设成建成优质粮油的生产区、先进技术的转化区、产业融合的先导区、乡村振兴的试验区。

(四)拓宽投入渠道。各级在确保财政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构建多元化筹融资机制,应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不断升高、资金投入不足带来的挑战。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各级要充分利用巩固脱贫成果资金整合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亩均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动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债券。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探索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工投劳,不断探索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谁申报、谁实施、谁受益、谁管护”原则,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承包经营方式,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专业化、一体化服务,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五)完善建后管护机制。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一是强化用途管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加强监管,不得改变农业用途,坚决禁止高标准农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是压实管护责任。对已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及时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拟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持续发挥作用。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按照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关于加强农田建设工程管护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建后管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调动受益主体后期管护积极性。四是做好上图入库。及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从立项、实施、验收阶段的全过程信息纳入上图入库范围,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立体化监测监管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监管。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