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沿着池河镇滨河路闲庭信步,走过新棉村委会门前热闹的红色文化广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方格状的小菜园,菜园里绿油油地蒜苗、小葱一行行整齐排列着,生菜、萝卜等蔬菜簇拥生长着,老爷爷、老奶奶弯着腰在菜地里拔掉生长的杂草、拔取多余的萝卜苗,定格着菜园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小菜园”成为群众生活的乐园
深秋的清晨,一群人在篱笆围成的小菜地里忙着播种、除草、施肥,这是池河镇新棉村集镇东区安置点前小菜园里的劳作场景。“自从8月份租领到小菜园后,彭祥建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翻腾一下、查看一番才安心。”彭祥建是中池镇西沙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到池河镇新棉村的搬迁户,他今年已经66岁了,老两口在安置点居住照顾孙子,自己还有些劳力人也勤快,新棉村给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他偶尔也到新棉村合作社果园里打些零工,得知村上在安置点整理土地为搬迁户提供小菜园,他积极报名申请,通过签订租地协议,以每年交20元管理费,租领到一块25平面米的小菜园,有了小菜园后彭祥建找到了家的归属感,重新拾起了种庄稼的老本行,圆了他的“田园梦”。池河镇新棉村是典型的移民搬迁城乡融合村,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目标,积极探索搬迁群众融入方式,将安置点建设区内闲置的10亩土地进行整理,四周围上篱笆,中间用红砖铺成一条过道,将土地用红砖隔成242块正方形大小一致的小菜园,让122户搬迁群众拥有了自己的小菜园,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精耕细作生活的乐园。
“小菜园”提升人居环境成花园
今年4月,池河镇新棉村被推荐确定为镇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试点村,新棉村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厘清发展定位,以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构建和谐村庄为重点,从整治村域人居环境入手,汲取各地发展先进经验,萌生了将安置点建设闲置地整理成“小菜园”的想法,得到政府领导支持后,村集体将10亩闲置地进行平整、安装围栏、平均分隔,经过规划设计后,10亩土地被整理成规则地长方形地块,地块中间从东到西用红砖铺成人行过道,将土地从中间隔成南北两部分,南边分给本村村民租种,北边分给搬迁群众租种。菜园四周预留1米宽的美化带,围着栅栏四周洒下花种子,小菜园就变身成为美丽的花园,成为村内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原先安置点前空地里堆着建筑杂物,里面长满了杂草,是政府规划的建筑用地,成为环境整治的老大难,越是杂乱,群众就不去爱护,总有人在空地里扔垃圾,现在好了整理成了小菜园,每天一大早群众就到菜地里除草、施肥,把菜种的整整齐齐,每一块菜地里种着不同品种的蔬菜,看着花花绿绿的,环境一下子就变好了。通过建设小菜园,整治提升了居住环境,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真实一举两得。”新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克高兴地说道。
“小菜园”成就和美乡村新家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都市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在池河新棉村就实现了城镇生活与田园生活的结合。新棉村位于池河集镇东区,运用城乡接合部区位优势,实施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修建了4栋移民搬迁安置楼,成为了农民群众生活聚集区,让农民群众过上了城镇化现代生活。移民搬迁搬走了人却搬不走土地资源,搬迁农民群众进镇后,一部分农民舍不得自己土地,丢不掉自己的种地情节,白天骑车回老家种地,晚上回到安置点住,有些人年龄大了跑不动了,加之老家离安置点较远,迫切希望在安置点附近有一块自己的土地,种上一些应季蔬菜,满足一家人日常生活。就在今年8月,新棉村党支部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愿,商议决定运用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将安置点10亩土地进行整理,隔成了“小菜园”给每栋安置楼分配“小菜园”指标,搬迁户向楼长申请,先申请先得直到指标用完,交好管理费,签订租用协议后便领到了自己的小菜园,村集体统一管理,要求“小菜园”里只能种植蔬菜,满一年进行续租。就这样搬迁群众过上了楼下种菜,楼上居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现代田园生活。“有了小菜园后,安置点搬迁户邻里之间矛盾少了,楼长制的管理作用也发挥了,安置点周边环境也提升了,群众对村上的认可度更高了,管理起来更容易了。”新棉村村委会副主任张维谈到实施“小菜园”工程带来的好处。
近年来,石泉县着眼打造菜园、果园、花园、家园,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