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从甘肃农业大学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毕业,因为对农业的热爱,我辞去大城市的工作于2011年加入到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这个大家庭,主要从事富硒产品开发和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至今已十三年有余了。十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它却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个刻度,记录了我的成长和蜕变,也见证了我从一个初入社会懵懵懂懂的小白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扎根三农沃土的“三秦巾帼奋斗者-最美女科技工作者”的人生经历。那些奋斗的故事、难忘的时刻、幸福的回忆都凝结成一个个的人生感悟让我成长,更让我感到无比充实。
一、要知农爱农,用热爱滋养实干的力量
我在甘肃武山的一个小山村出生,自我记事起,脑海里全是爷爷奶奶和母亲在麦田里劳作的身影,从春种到秋收见多了牛拉人扛带来的辛劳和汗水,也爱上了大自然天宽地阔的畅快,在深刻体会农民生活不易和艰辛的同时,我也不由得喜欢上了各种农活,尽管父母心疼没有要求我必须要干什么,但我还是熟练掌握了用镰刀割麦、用麦杆捆绑麦穗和用梿枷拍打麦穗,甚至如何用簸箕筛选麦粒去掉杂质?如何把麦垛堆得又大又高又稳固?如何在麦垛里面藏好青李等待它变黄成熟都成了我偷偷研究的课题,现在想想我的童年之所以让我觉得记忆深刻都是因为这些有趣的事情,我想对于农业的热爱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都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我相信这就是我坚持的理由。带着这份热爱,我冒雨参加过多次原始森林的野生经济植物科考,并进行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开发;还带领团队攻克了安康主要农作物的聚硒规律,研发的富硒片、魔芋代餐粉、魔芋低聚糖等富硒产品有20多个,不仅在市农科所成长的年轮上镌刻了华丽的一笔,也让安康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有了新突破,多家企业上门寻求合作,多个产品被无偿转化。虽然皮肤变黑了,手也粗糙了,但是我的心里却是甜甜的,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二、要深入调研,用脚步丈量前进的道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至理名言,更是我们做农业科学研究必须要遵守的工作守则。从事农业工作的这些年,我走遍了安康的山山水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很多秦巴山区优质的特色植物资源,有小蒜、天蒜、半边菜、神仙豆腐这些味道鲜美的野菜,还有八月炸、树莓这些水果,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因为和主导产业的脱离、和市场需求的剥离让我们一度也走了些弯路。直到后来,随着一次次的下乡调研,与企业人、种植大户的深入交谈,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做科研工作的时候不能只是想我要做什么?而是要想一想你的科研成果能给产业解决什么问题?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好处?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随着对产业和市场的了解,我院科研方向得到了重大转型,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三个方向的确定不仅让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加清晰,也让我们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18年来自全市各县区的13家企业在我院欢聚一堂并在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农科星创天地模式深入人心、大放异彩,富硒茶、神仙豆腐、魔芋、猕猴桃、富硒水稻等科技成果在企业的推动下得到了更好的推广和发展,自那以后,一项项新技术大面积推广,一个个新品种获得审定,一项项专利获得转化,我院的科研工作也有了更加广阔和清晰的未来。这就是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是它让我们掌握了推动产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密码,我相信,有它的指引,我们科研人员今后的路将会笔直且长。
三、要倾心尽力,用踏实耕耘助力产业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9年我带着2岁的孩子和丈夫刘运华到汉阴县双河口镇龙垭村驻村扶贫,在这场艰苦而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我逐渐了解到,对于居住在大山里的贫困户、老乡们来说,他们不是不想脱贫增收过上好日子,而是苦于找不到摆脱贫困的新路子。经过调研,我们认为龙垭村有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因此便利用单位资源优势联合陕煤集团共同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在龙垭村完成了900亩李子园的改造和新建工作,发展了1000亩富硒水稻、200多亩设施蔬菜、100亩猕猴桃果园,开展了李子种植、果树嫁接、直播水稻、猕猴桃等技术培训20余次,帮助成立的龙垭惠民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256名,带动了50余名贫困劳力务工增收,圆满完成了龙垭村脱贫摘帽的任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贫困户的一致好评,我们一家人的扶贫故事也被陕西科技传媒网、今日头条、安康市政府网站等媒体平台报道10余次。有了扶贫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在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上要多下功夫的信心和决心,也就有了后来我和同事孙莹莹在农林卫视《天天农高会》线上农业科技培训课以《魔芋的保健功能及魔芋豆腐制作技术》为题目进行直播的广受好评,也就有了我作为陕西省第十三届妇女代表以“巾帼助力兴产业 爱心扶贫促消费”直播方式代言推荐各县农副特产的跨界。那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386.9万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个数字,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奖励,因为我知道在那背后是一张张乡亲们幸福的笑脸。
四、要爱才重才,用人才引领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最早引进的一批研究生,伴随着我的成长,我见证了2019年单位所改院的历史性时刻,也见证了农科院从门庭冷落到宾客盈门的欢欣鼓舞,更见证了农科院从人员凋零、破败落后到人才强院、科研成果遍地开花的全新局面。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改变很大原因来自于人才力量的充实。自2010年以来,我院先后引进硕士研究生30余名,在爱才惜才重才的氛围中,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历史性突破,也实现了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多项科技成果落地开花,与4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解决企业难题100余项,在产业发展中取得了近百亿的经济效益,对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正是人才引入发挥的重要作用。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那么如何念好乡村振兴的“人才经”,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就不仅需要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更需要的是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情怀有热爱的人,因此,我们要在“引、留、培、用”四字经上下功夫,才能打造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一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广开门路“聚”人才;二就是要做好服务机制和人文关怀“留”人才;三是要下大力气健全培育体系“培”养人;四是要知人善任“用”人才,将优秀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压担子”。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十余载的岁月弹指间匆匆流过,我早已不是当年娇滴滴的小姑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乡亲及妇女同志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让大家过得更幸福一点,就是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的价值所在。未来我还将继续扎根在田间,让乡亲们能有更多收入,为安康的富硒产业发展多作贡献。”这是我在第十三届全省妇代会上的发言,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在我看来,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团队,都被秦巴山区的这片热土深深地吸引,我们将会不断探索,不断发掘,不断奋斗,为安康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