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专题专栏 > 三农服务 > 正文内容

安康市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6日09时00分作者:李志安来源:市渔业站

春季天气多变,水温逐渐回升,昼夜温差大,是水产动物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我市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和市场供应有序,现提出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南。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一)鱼类

1.亲本培育:要着重加强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和繁育需求,投喂相应的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要注意预防亲本饲料霉变,开封的饲料要及时用完,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池塘水温、水质和水位。

2.苗种繁育:要注意温度变化,春季常见时冷时热,直接影响鱼卵孵化率和导致疾病发生,要注意保温,根据天气预报规划养殖生产,适时开展鱼苗繁育。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过滤或消毒,避免引入疫病病原。

3.苗种放养: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在放干塘水,清除底部淤泥至厚度15-30 厘米。清整鱼塘后,池底留4-6 厘米的水深,用含氯石灰(水产用)清塘消毒。然后经5-6天曝晒后回水1米左右,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进水后,再次用含氯石灰(水产用)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池塘消毒3天后,可对水体进行肥水操作,培养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使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约30厘米。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苗种要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符合养殖要求;放苗密度要控制,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

4.水质调控: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升高,要不断加水,提高水位。春季水温处于相对较低阶段,为让阳光更好照射以使水温尽快上升,初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苗种放养时水位在80-100厘米,然后逐步加注新水,每次加新水约10厘米,直至1.5-2米水深为止,且最好选择有阳光时加水。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有害气体。应适当施用生物肥料,使浮游生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理状态,供鱼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中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改良水质。要科学使用药物,每隔20天左右定期调节水质。

5.饲养管理:选择优质人工配合饲料,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由于越冬期间大多数鱼类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要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同时,可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并适当提高投喂频率。鳜等肉食性鱼类初期投喂鲮鱼苗、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鱼,要注意对饵料鱼的消毒。随着春季的到来,水温将随气温逐渐升高,鱼的摄食量会增加。当水温达到适宜生长温度时,鱼的摄食量可以恢复到正常摄食量的70%左右,这时按正常投喂量的一半投喂,既可以满足鱼的摄食,又不会造成投料过多的浪费和污染。

(二)虾蟹类

1.苗种选择:建议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不可使用检测到阳性的苗种。

2.水质调控:要关注天气变化,在温度剧变、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体。对于开放的池塘养殖模式,天气变化前4天,用虾饲料、鱼饲料、糖类等作为培养基扩繁益生菌,益生菌扩繁时间一般为24小时。天气变化前3天,需要对养殖水体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后约12小时,使用发酵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天气变化前1-2天,新的藻类和菌群快速生长,将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养殖池塘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也将有效提升。

3.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受天气变化、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外源水有时含有病毒、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外源水进入虾塘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消除天气变化、养殖池塘水排放对虾类养殖生态系统的影响。建议采用二级处理,需要2个蓄水池,外源水进入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处理,需要杀死所有进入一级蓄水池的生物,经过2天死亡生物等沉积,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消毒沉淀2天后表层水引入虾类养殖池塘用于虾类养殖。

4.饲养管理:要做好水草种植。针对小龙虾、淡水青虾、中华绒螯蟹等品种,在2月底及时移栽伊乐藻,3月初及时播种轮叶黑藻、苦草等,加强投饲管理。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水位应保持1米以上,可使用生物肥料调节水质。

(三)龟鳖类

1.苗种选择:建议选择最优的龟鳖种苗场购买,其应符合经营合法、管理规范、技术专业、质量保障、环境优良五个标准。在筛选体质健康、形状优良的苗种时,应遵循以下方法:(1)观察苗种外形是否完整,有无缺损;(2)用收轻拿苗种四肢、尾巴,以反应敏捷、四肢收缩迅速有力者为佳;(3)将苗种翻转,腹部朝上,以能伸出头来灵活翻身且恢复原位者为好;(4)将苗种放在水中,反复多次,浮在水面不动者欠佳,而沉在水底划游者为好;(5)苗种腹板皮下无充血、无淤血斑点为好。

2.苗种放养:幼龟池的周围应修筑40厘米高的围墙,以防止幼龟逃跑,水池一边要有斜坡和陆地相连,这样便于幼龟上岸活动,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20只幼龟。幼龟经三龄的饲养后即进入成龟养殖,为每平方米3-5只,如池子较大,可适当提高密度,而对一些特异的品种,放养密度要灵活掌握。如从国外引进的美国鳄龟体型最大可长到20千克,另一种大鳄鱼龟可长到100千克,放养密度应降低到每平方米放养0.1-0.2只。而国内的地龟(又称灵芝龟)体型很小,最大不超过200克,放养密度可比一般龟提高些。

3.水质管理:任何规格的龟鳖,要能让其正常摄食和生长,要注意前面提到水温、溶解氧、PH、氨氮、透明度外,还要注意让水培养成淡绿色,使龟能隐蔽,减少环境的干扰。绿色水中是有机质和颗粒有机质(包括活体和碎屑)的总量大,水较肥。在浓度为10毫克/升以下(碱性高锰酸钾法)属瘦水,说明水中缺少足够的动植物营养,对浮游生物繁殖不利。有机物耗氧量最好控制在10.7-15.3毫克/升的范围,此时肉眼看上去水较绿。如超过15.4毫克/升以上,说明水特肥,有机质存在量过高时,可对池水施用石灰或增氧,降低有机质。反之,可对池水施肥。

换水次数和换水量的多少,可视水质变化与池子大小而灵活掌握,如池子不大,可以将池内水排尽,然后注入新水;如池子大,一般换1/2~l/3亦可。原则上将过分脏的水换出即可,也就是保持水的透明度在20~30厘米、PH6.5~7.8间、氨氮含量控制在4毫克/升以下。计入新水温度,应与原有池水之温度差不可相差4℃以上,冬季不相差3℃。

4.饲养管理:龟鳖的食谱面广,主要包含俩大种类: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能促进龟鳖生长和增加繁殖产卵量的作用,因此饲养中尽可能多喂动物性饲料,如蚯蚓、蚕蛹、蜗牛、面包虫、螺蚌贝类。植物性饲料品种十分广泛,各地可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养龟,如豆饼、花生饼、玉米、高粱、小麦,甚至大米、小米也可投喂。用干硬的植物性饲料投喂,应当用水浸泡发胀,然后喂龟,如有条件,煮熟后再喂,适口性更好。大块植物性饲料应先切碎,然后投入池中或饵料台上让其摄食。

投喂饲料依据季节不同的水温情况而变化,开春后至4月底,每天上午8-9时投喂1次,投喂量占龟体总重量的5%-10%(含水事务)。5月以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即上午9时和下午3时前后。原则上以投入后2小时内吃完为度,可按上一天摄食情况来安排下一天总用量。

二、水生动物疾病防控

(一)积极预防

1.育苗期间措施:在水产育苗过程中要做好鱼类受精卵、养殖器材、养殖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线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和减少有机物,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养殖期间措施:一是增加溶氧。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引起水体缺氧。二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出塘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三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二)精准防治

1.鱼类:草鱼、鲢、鳙、鲤、鲫、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鱼类在春季易发病,应关注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水霉病、寄生类纤毛虫病、小瓜虫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春季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在多种淡水养殖鱼中都会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溃烂或充血、蛀鳍、烂鳃和肝脏病变等。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的操作。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的措施。

寄生类纤毛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累枝虫等纤毛虫寄生而引起,常在水温15℃以上开始暴发。车轮虫、斜管虫和累枝虫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质调节等工作,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抑制水体中有害物种的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疾病暴发时,可使用杀虫药品进行防治。

小瓜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和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经济损失。

指环虫病在各地都有发生,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虫体寄生在鱼皮肤和鳃;大量寄生后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病变,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饲料投喂不足、水体太瘦易患指环虫病。苗种下塘前,采用药浴进行预防。养殖疾病暴发时,可选用精制敌百虫粉、甲苯咪唑粉、阿苯达唑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国标渔药杀虫剂治疗。

2.虾蟹类:应关注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肝肠胞虫病、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病、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病、河蟹“牛奶”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虾苗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肝肠胞虫等重要传染性病原对虾类养殖期影响严重。应对虾苗进行检测,选择不携带重要病原的虾苗用于养殖。

应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检测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水质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生。土池养殖底层水体溶解氧不应低于3.5mg/L,包括工厂化养殖在内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水体溶解氧不应低于4.0mg/L,pH在所有养殖模式中不应低于8高于9,氨氮和亚硝酸盐在土池中不应高于0.3mg/L,在无底泥的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中氨氮不应高于3mg/L,亚硝酸盐不应高于5mg/L。低溶解氧、高pH和低pH会造成养殖虾蟹组织损伤,高氨氮和亚硝酸盐预示养殖池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产生大量的条件致病病原,可通过底层增氧、消毒等措施修复养殖生态。

应每天检测水体细菌总量、弧菌数量。对虾养殖生态系统总细菌量与对虾养殖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土池养殖水体总细菌量要求在1×105个/mL以上,集约化养殖模式如果预期产量5000千克/亩,水体细菌量要求1×107个/mL以上,条件致病菌如弧菌数量要低于1×103个/mL,携带毒力基因的弧菌如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要求不得检出。若水体中指标异常,需及时进行处理。
应预防温度变化导致养殖虾蟹暴发疾病,通过投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3.龟鳖类:应关注水肿病、肠胃病、白点病等,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水肿病主要是由于水质缺氧水质恶化,病龟会出现体高背厚、脖颈四肢粗大,严重的全身肿胀四肢强直。发病初期龟鳖头颈上仰,鼻孔喷小气泡,有的爬出沙层或泥穴在池底缓慢爬行,有的集群在池的四角攀爬,严重的在水面平游,不怕惊扰。针对水质缺氧引起水肿病的,可采取换新水和肥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平时要求每10-20天换一次新水,换水量为原池水的1/2,如发现有水肿病,就应彻底换水。换水后第三天可用尿素以8g每立方米的浓度泼洒,以达到肥水的目的。如是因水质败坏引发水肿的,首先应马上捞出,放到室温25℃的地上,上面盖些鲜嫩水草,大约3-5天就能恢复并开始活动。

在养殖过程中,投放不新鲜饵料或生存的环境温度骤然下降,就会出现龟鳖不吃食或食用量减少,并且粪便呈水样。当粪便大多数为绿色时,龟鳖可能出现了肠胃疾病。养殖人员一定要引起重视,从预防入手,在日常喂食中注意饵料的新鲜程度,按照龟鳖需求,科学配比,现场拌制。如果天气发生骤变,突然降温等,使用保温手段,保证龟鳖生长环境温度变化不大。如果龟鳖肠胃疾病严重,可在饵料中搅拌一些抗生素,并及时清理粪便。

龟鳖的常见病还有“白点病”,该病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常见幼鳖患病,一旦患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患病时白点遍布全身,白点芝麻大小,挑破后可见白色脓液。可以使用青霉素或者头孢抗菌素全池喷洒;也可以喂食庆大霉素,每天喂1次,连续喂7天;也可以在饵料中拌入维生素,提升幼鳖抵抗力。综合治疗法发现幼鳖中有患病时,马上隔离治疗,彻底清洗池塘,第1天和第2天使用小苏打和食盐全池喷洒,第3天使用 二氧化氯全池喷洒并清洗,连续进行3天后对幼鳖喂食药物。 对未患病的龟鳖,可以添加维生素e和维生素c,连续喂养几天,增强其抵抗力。

(三)规范用药

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养殖规范用药,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中规定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三、水产品和投入品运输

(一)苗种运输

做好苗种运输计划。苗种生产企业尽量与物流企业对接,建立稳定的运输线路,保障苗种顺利运输至养殖企业。加强与各地渔业部门、行业协会对接,协同做好苗种保障和运输安全工作。苗种运输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何种运输方法、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必须严格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在运前要停食锻炼。三是注意调好水温和水质。苗种在放养前,确保养殖池(池塘、网箱)水体与运输水体水温相差2℃以内,尽量降低苗种胁迫。四是保持溶氧充足,不添加麻醉剂。五是虾蟹苗种运输过程注意防止相互挤压。

(二)商品鱼运输

加强冷链物流的引入,保障商品鱼及时运输至消费终端。一是做好器械消毒。水产品装车中使用的器具(鱼框、渔网等)、包装材料(塑料筒袋、储运水槽等)、防水衣裤等使用前应清洗干净,并采用相应浓度消毒剂流动冲洗或浸泡消毒后再进行使用。二是做好运输管理。根据不同品种设定合理运输密度,在气温升高时适当降低运输密度。每隔1-2小时检查鱼体状况,确保水体氧气、温度适宜,不添加麻醉剂。在运输途中换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一般不超过容器装水量的1/2,最多不超过2/3。

龟鳖运输。龟鳖在交易中要进行运输,而运输方法的得当与否对龟的健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要注意运输方式,以确保龟鳖在运输过程中的健康。综合起来,龟鳖在运输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适合的装载工具,根据运输龟鳖的种类及年龄选择装载工具。常用的装载工具有木箱、竹篓、塑料箱和编织袋和冷藏车等,装载工具内壁要光滑平整并做好消毒。(2)龟鳖运输前应做好消毒,在运输前2天尽量不喂食,避免龟鳖在运输过程中排便而污染龟鳖自身及装载工具。(3)龟鳖运输过程中不能装水,避免龟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交通工具颠簸而导致龟鳖呛水伤及肺部,或在开空调的情况下水温过低使得龟鳖感冒。

(四)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做好水产养殖投入品采购计划和运输安排,多预留出1-2周期限进行采购。运输前适当消毒,保障人员安全。饲料运输时,装车完毕后要马上盖好篷布,以遮挡烈日曝晒和预防天气突变。春季雨水较多,运输途中要注意防水、防湿。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