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安喜查看水稻长势。 市农科院供图
洪安喜向记者展示“秦康银丝”样本。 记者 郭飒 摄
谷雨后,农事忙。市农科院的水稻育种试验田里,洪安喜驻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这一片育种试验田有20多亩地700多个品种,阳光下,绿色的水稻秧苗显得愈发生机。“秦康银丝”“康恢1145”“康恢2547”……一块块标牌将这些看似普通的秧苗区分开,每一株秧苗都有自己的使命。
洪安喜走到“秦康银丝”前,面露喜色,这一种质资源,成为他心中的骄傲。
从培育到被授予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历经9年时间,这颗小小的种子不仅在洪安喜心中深深埋下,也在金州大地繁衍生息。如今,植物新品种权这张“植物的独家VIP通行证”更像是给“秦康银丝”穿上了时尚新衣,让它成为安康市水稻种质资源库的“明星”。“秦康银丝”也成为安康第一个自主培育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水稻新种质。
“种质资源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现在有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相当于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对安康乃至整个秦巴山区的水稻产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洪安喜作为市农科院粮油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秦康银丝”从诞生到获得国家级保护,他参与并见证了全过程。
面对团队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艰苦等难题,洪安喜从不懈怠。他说,种质资源选育,要经过杂交、系统选育、广泛配组、观察试验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每年进行试验的品种有几百 个,有时候很多年也选不出来一个好品种,这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4月播种,8月下旬收割,这期间洪安喜带着团队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在田里。最辛苦的当属7月下旬的授粉工作,“水稻杂交最佳授粉时间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顶着大太阳,每年都会把脸晒伤。”洪安喜说,“虽然工作量大,但是请人帮忙怕做不好影响杂交授粉成功率,只能自己亲手来做。”洪安喜黝黑的脸颊就是最好的印证。
2015年,洪安喜和团队从700多个杂交后代中选出40多个单株,“秦康银丝”便是其中之一,其优良的综合性状引起了洪安喜的注意,此后开始重点培育。
事实证明,“秦康银丝”没有辜负洪安喜团队的厚望:该品种属杂交后代选育的中籼优质细长常规稻,经试验,配组成功率高,其配组出来的水稻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
2019年,“秦康银丝”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专家通过5年的测试审查,符合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于今年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水稻育种工作量大、十分辛苦,这么多年洪安喜一直在坚守,而今年,他也迎来退休之年。
洪安喜表示,能够在退休之前收获“秦康银丝”的喜讯,他倍感喜悦,这是安康水稻育种工作迈出的一大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接力棒”即将传递到年轻人手上,他也将不遗余力地进行指导,把水稻育种工作传递下去。
“90后”的邵发琦便是接力者。水稻试验田里,邵发琦由于脚部受伤,一瘸一拐地跟着洪安喜查看秧苗生长情况。
这个甘肃小伙于2021年到市农科院工作,去年开始跟着洪安喜研究水稻育种。他坦言,水稻课题组工作艰苦,长期缺少科研人员。去年8月,接到院党委的通知后他也十分犹豫,后来听到洪老师多年来坚守水稻育种工作的事迹后,深受感染,决定向洪老师学习,把水稻育种工作继续传承下去。“洪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说办公室里长不出水稻,要选育出好的品种,必须得下田,而他也以自身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这些,他总是坚持自己动手育秧、插秧、试验,很多水稻品种的生长过程在他心里都清晰流畅。”邵发琦说,“我深知水稻品种的选育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今后我将继续探索水稻育种方法,把好的水稻品种种在田地里,把好的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好的育种经验留在农民家,为加快建设秦巴山区农业强市贡献农科‘芯’力量。”
“你闻,它们虽然还是秧苗,但是已经有稻香了。”洪安喜望着那一块不同种类的绿色秧苗,深有感慨地说,“‘秦康银丝’的‘秦’代表陕西,‘康’代表安康,‘银丝’代表稻米细长的形态,希望这粒种子能够在秦巴山区结出更多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