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动态 > 媒体之声 > 正文内容

安康日报:一粒种子的“晋级”之路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1日15时23分作者:郭飒来源:安康日报


洪安喜查看水稻长势。 市农科院供图


洪安喜向记者展示“秦康银丝”样本。 记者 郭飒 摄

    谷雨后,农事忙。市农科院的水稻育种试验田里,洪安喜驻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这一片育种试验田有20多亩地700多个品种,阳光下,绿色的水稻秧苗显得愈发生机。“秦康银丝”“康恢1145”“康恢2547”……一块块标牌将这些看似普通的秧苗区分开,每一株秧苗都有自己的使命。
洪安喜走到“秦康银丝”前,面露喜色,这一种质资源,成为他心中的骄傲。
    从培育到被授予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历经9年时间,这颗小小的种子不仅在洪安喜心中深深埋下,也在金州大地繁衍生息。如今,植物新品种权这张“植物的独家VIP通行证”更像是给“秦康银丝”穿上了时尚新衣,让它成为安康市水稻种质资源库的“明星”。“秦康银丝”也成为安康第一个自主培育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水稻新种质。
    “种质资源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现在有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相当于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对安康乃至整个秦巴山区的水稻产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洪安喜作为市农科院粮油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秦康银丝”从诞生到获得国家级保护,他参与并见证了全过程。

从700个到1个
    2004年,洪安喜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工作。此前,安康的水稻以引种广东、四川、重庆等地的适生品种为主。“为安康培育出自己的水稻品种”成为洪安喜坚守的方向。
    在很多农业科研工作者眼中,育种工作就好比大海捞针,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和决心。   

    面对团队人员不足、工作条件艰苦等难题,洪安喜从不懈怠。他说,种质资源选育,要经过杂交、系统选育、广泛配组、观察试验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每年进行试验的品种有几百 个,有时候很多年也选不出来一个好品种,这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4月播种,8月下旬收割,这期间洪安喜带着团队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在田里。最辛苦的当属7月下旬的授粉工作,“水稻杂交最佳授粉时间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顶着大太阳,每年都会把脸晒伤。”洪安喜说,“虽然工作量大,但是请人帮忙怕做不好影响杂交授粉成功率,只能自己亲手来做。”洪安喜黝黑的脸颊就是最好的印证。
    2015年,洪安喜和团队从700多个杂交后代中选出40多个单株,“秦康银丝”便是其中之一,其优良的综合性状引起了洪安喜的注意,此后开始重点培育。
    事实证明,“秦康银丝”没有辜负洪安喜团队的厚望:该品种属杂交后代选育的中籼优质细长常规稻,经试验,配组成功率高,其配组出来的水稻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
     2019年,“秦康银丝”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专家通过5年的测试审查,符合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于今年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从“吃饱”到“吃好”

     一粒种子,既记录着古老农耕文明的农学智慧,也蕴含着未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近些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工作的脚步愈走愈坚实,在洪安喜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自主培育恢复系16个,不育系3个;先后育成“泸香145、中优145、广8优5号、川香145、盛优145、泰香145、五优3号”7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并在秦巴山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安康人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水稻种子。其中“盛优145”亩产可达684公斤,增产5%以上。水稻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在科技的加持下,吃饱饭不再是难题。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品质的要求也随之上升,如何让种子孕育出更加优质的大米成为洪安喜团队近几年的研究方向。
      “秦康银丝”的综合性状表现让洪安喜颇感自豪,“这个种质品质优,抗性强,所配的杂交新组合表现也非常好。”洪安喜拿出标本盒中的“秦康银丝”样本向记者展示,“你看它谷穗颗粒饱满,米粒纤细、晶莹剔透。尝过的人都表示,用它做出来的米饭清香四溢、口感很好。”
       据介绍,目前,市农科院围绕“秦康银丝”测配出一批杂交水稻新组合,参加陕西省水稻区域试验表现丰产性好,抗性强,经检测稻米品质《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21)标准分别达到一级和二级。
      “目前已经有好几家研究院所和企业跟我们洽谈合作,期待‘秦康银丝’能够配组出更多杂交水稻新品种,让更多人吃到优质的大米。”洪安喜说。

从新力量到“芯”力量


      水稻育种工作量大、十分辛苦,这么多年洪安喜一直在坚守,而今年,他也迎来退休之年。

       洪安喜表示,能够在退休之前收获“秦康银丝”的喜讯,他倍感喜悦,这是安康水稻育种工作迈出的一大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接力棒”即将传递到年轻人手上,他也将不遗余力地进行指导,把水稻育种工作传递下去。

       “90后”的邵发琦便是接力者。水稻试验田里,邵发琦由于脚部受伤,一瘸一拐地跟着洪安喜查看秧苗生长情况。
      这个甘肃小伙于2021年到市农科院工作,去年开始跟着洪安喜研究水稻育种。他坦言,水稻课题组工作艰苦,长期缺少科研人员。去年8月,接到院党委的通知后他也十分犹豫,后来听到洪老师多年来坚守水稻育种工作的事迹后,深受感染,决定向洪老师学习,把水稻育种工作继续传承下去。“洪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说办公室里长不出水稻,要选育出好的品种,必须得下田,而他也以自身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了这些,他总是坚持自己动手育秧、插秧、试验,很多水稻品种的生长过程在他心里都清晰流畅。”邵发琦说,“我深知水稻品种的选育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今后我将继续探索水稻育种方法,把好的水稻品种种在田地里,把好的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好的育种经验留在农民家,为加快建设秦巴山区农业强市贡献农科‘芯’力量。”

      “你闻,它们虽然还是秧苗,但是已经有稻香了。”洪安喜望着那一块不同种类的绿色秧苗,深有感慨地说,“‘秦康银丝’的‘秦’代表陕西,‘康’代表安康,‘银丝’代表稻米细长的形态,希望这粒种子能够在秦巴山区结出更多好果实。”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