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要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石泉:乡村生态绿意见“农”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7日15时42分作者:刘深康来源:石泉县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石泉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牢固梳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的现代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农业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底色也显得更加明显。

    变“污”为宝。 走进池河镇国洪有机化肥厂的生产车间,车间内大型设备、发酵场地、输送设施、封口设备一应俱全,堆满了牛、猪的粪便发酵转化而成的棕黑色有机肥,通过翻抛、发酵、装包等多道工序,将有机肥一袋袋封口好堆满了一大片区域。不起眼的粪便“摇身一变”成了致富法宝。“目前我们日产量平均是30吨,年产值约1300万,到现在为止我们订单量10000吨左右,主要是销往当地和关中区域”负责人高国洪说道。在石泉县还有不少种植养殖企业通过建设沼气池,在周边区域栽植瓜果、蔬菜、桑叶,安装输送管道,实现液体粪便第一时间输送,绿色有机、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目前该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1.72%。 通过将畜禽粪污转化成有机肥的模式,实现高效循环利用,科学有效地处理并解决传统农业带来的环境影响,达到改良土壤、提高肥效、防止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生根的多重目的,种植出绿色的农产品,让群众吃的放心,从而不断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户真正受益。

    “秸”尽其用。 在石泉县东沙河粮油示范基地,在农机手熟练地操作下,收割机在油菜地等作物田间正开足马力,在油菜田中来回穿梭,种粮大户熟练地操作着秸秆打捆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运转的轰鸣声,经旋转、压缩、打捆,原本杂乱零散的秸秆变成了一捆捆的圆柱形草墩,再用蓝色的包装袋进行包装,整齐地摆放在田地里,等着拉回去当做饲料喂养家畜,用来做黄贮饲料,多出来的部分又回收给有机肥厂,进行饲料化利用。昔日让人头疼的“废料”,如今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正变废为宝,焕发生机。这些年通过秸秆利用,土地不仅肥沃了不少,种植出的农产品的品质也提高了不少”。种粮大户陈立军说道。近年来,石泉县农业农村部门通过不断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优点,通过不断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落地,从而充分发挥好秸秆在种养循环中的纽带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秸秆利用价值,实现种植户和养殖户双赢的局面。

    产业“含”绿。走进位于喜河镇喜河村陆基养鱼,远远看见几十个蓝色圆圈在厂区中央,一个个直径6米、深3.5米的独立养殖桶映入眼帘,鲤鱼、草鱼等鱼类自在游弋。“每个养殖桶容量25立方米,可养2000斤鱼,养殖密度之高,约为传统土塘养殖方式的3倍,并且实现养殖尾水养殖零排放、无外流。”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到。石泉县聚焦稻渔综合种养,延伸发展了稻蛙、稻虾、稻鳖、稻蟹养殖,石泉县渔业生产指导部门围绕稻渔特色,以苏陕协作为有利契机,为稻渔养殖探索了一套绿色发展技术模式,使产品更健康、安全。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持续走高,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所生产的稻米经济价值也得到显著提高,新模式换来了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自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启动“十年禁渔”以来,渔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生态养殖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路基循环水养殖等多种绿色养殖模式近几年在石泉应运而生,激活渔业产业含“绿”量,目前该县现有设施渔业规模5500立方米,稻渔综合种养2300亩,从量变到质变,打造渔业经济新增长极。

主办单位: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地图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7191号-1
网站标识码:6109000029   陕公网安备 61090202000066号   联系电话:(0915)3112452